分类列表
新闻分类
对表

懵懂记得,我爬到家里那个杌子上,用两只小手撑着身子,耷拉着两条腿,看着缝纫机前的母亲用右手一转机器上的小轮子,两脚随着踏板前后一上一下摇摆,针头带着一滚子丝线快速地起起落落,跟着发出咔哒哒的机轮声,是那么的美妙神奇。“叮铃铃”,父亲骑着大轮自行车,下班回家了,我“补登”从杌子上跳下,跑到门外,冲向刚从自行车上跨下来的父亲。“铛、铛、铛……”,此时悬挂在屋子正中的挂钟一声声响起。解放牌缝纫机,大金鹿牌自行车,北极星牌挂钟,这三样可是当时我和小伙伴们,拿来吹嘘的最为厚实的资本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缝纫机搬了几次家不见了,自行车早就去废品站了,唯独那个挂钟,父母亲还一直挂在老家屋里的东墙上。

七八十年代,这挂钟在当时的村子里,是值得炫耀的一份嫁妆。也是我和哥哥小时候,最喜欢的物件。它既能告诉我们时间,又能带给我儿时不一样的欢乐。平时哥哥会踩在小杌子上,去拨弄那钟表,教我认时间。挂钟有一个特点,越走越慢,原因是发条作为动力来源,需要人工来上弦,大约半月一次,上满弦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会逐渐变慢,直到停止。这样,我和哥哥时常会关注着时间的变化,让父亲来调整,听着父亲“吱吱……”拧动发条的响声,我们会在一边数着“一圈、两圈……”,直到父亲把挂钟的门闭上,还有一点余味未消的感觉。

爷爷坐在院子里用木柴生火,坐在马扎上,欠身探头,将烟锅伸到火苗上,猛吸两口。咕嘟、咕嘟,燎壶的水沸了,沏一壶大叶子茶。收音机里单田芳大师的《三侠五义》说得兴起,时而抑扬顿挫,时而油腔滑调,爷爷听得有味。可此时我一直紧张地等待着收音机的时间播报,我觉得自己有对表的义务,父亲下班回来,我会拿这个“请功”,而父亲总会抽出时间,耐心地把表拨准。

再以后,黑白电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,观看完那仅有的一段儿童节目,静静地等着新闻联播开始前荧屏上出现的整点报时,再回过头看看挂钟,提醒父亲是否该调表了。

随着年龄增长,调表的“重任”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我和哥哥身上。上初中时,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石英手表,每天放学回家,总是有意无意的对照一下挂钟,是否又跑慢了。

工作了,成家了,买房了,更忙了,回老家次数少了。每次回去,总会看到那挂钟,还在那静静地摆着。无意识的,我也会摸出手机,对表,时间都还一样呢?!是的,父亲会默默地关心着挂钟,跑慢了,会帮它追上。

经济发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笨重的“钟表们”,也在逐步地退出我们的生活,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。新的电子产品固然实用,但是我们的父母是否能够适应呢,他们已习惯了这些“古董”们的陪伴,习惯了多年来的起居生活,它们承载着老年人一抹抹美好的记忆,既寄托了情思,又和谐了家庭,同时见证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。


分享到